发布日期:2025-10-11 16:33 点击次数:81
< 观点作者:科易网AI+技术转移研究院
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,而高校作为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,其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。近年来,在政策持续加码、体制机制逐步完善的大背景下,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已从“被动响应”走向“主动布局”,初步构建了有组织、成体系的转化格局。然而,面对“转化难”这一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难题,仅靠传统路径已难以实现质的突破。唯有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,深度融合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,推动成果转化模式向数智化跃升,方能真正激活创新源头,释放科技潜能。
一、现状:有组织转化初见成效,但瓶颈犹存
党的十八大以来,国家通过修订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》、推行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改革、实施单列管理等重大举措,为高校成果转化扫清了制度障碍。地方和高校积极响应,北京、上海等地出台配套政策,绝大多数高校设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,管理体系基本成型,科研人员“不敢转”的顾虑显著减轻。
在载体建设方面,高校与政府、企业共建的概念验证中心、中试基地和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关键支撑。例如,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聚焦化工领域,有效缩短了技术产业化的“死亡之谷”;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则凭借成熟的孵化体系,累计孵化企业超1600家,彰显了校地协同的巨大潜力。同时,人才培养体系也在加速构建,浙江大学组建了60余人的专职技术经理人团队,清华大学等高校开设技术转移专业硕士项目,为行业输送了急需的专业人才。
展开剩余64%尽管取得积极进展,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仍面临三重深层挑战。一是协同机制不畅:校内科研、财务、国资等部门存在管理壁垒,审批流程繁琐低效;校外则因转化平台同质化竞争、企业对专利二次开发参与不足,导致“研”与“产”之间缺乏有效衔接,全链条生态尚未形成。二是专业服务缺位:技术经理人队伍总量不足、能力参差,中介机构服务水平良莠不齐,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,使得转化过程缺乏稳定、专业的支撑力量。三是评价导向错配:当前高校职称评审仍以论文、项目为核心指标,科技成果转化的贡献难以量化体现,导致科研人员“不愿转”的动力不足,制约了高质量成果的持续供给。
二、破局之道:构建五位一体的系统性解决方案
破解上述困局,不能仅靠单一措施,而需构建“主动布局→导向研发→场景应用→体系对接→产业化”的五位一体转化体系。具体而言,应聚焦战略性项目,通过“赛马制”筛选高价值专利,强化源头创新布局;提升全链条协同,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,建设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打通“最初一公里”和“最后一公里”;完善可持续机制,探索基金联动、轻资产作价投资,引入科技保险与政府引导基金,构建多元化金融支撑;强化人才专业性,建立利益共享机制,鼓励科研人员驻企服务;优化评价体系,实施转化人才职称评审单列,将转化成效纳入高校考核体系。
三、数智赋能:重塑成果转化的服务范式
如果说体制机制改革是“软件升级”,那么数智化技术的应用则是“硬件迭代”。《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数智服务平台DEMO介绍说明》提出的创新方案,正是这场“硬软兼施”变革的集中体现。该平台依托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和18年实践经验,致力于重塑成果转化的服务内容、流程与模式。
其核心创新在于:以“科创智能体”作为服务主入口,用户通过自然语言交互即可快速完成复杂任务,实现服务极简化;以“数智工具矩阵”为基础,将专业服务工具化、标准化,降低行业门槛;以“知识图谱”为纽带,整合17类创新要素,精确刻画技术、人才、资本、产业间的多维关联,实现资源的智能匹配与深度融合;最终,通过集成各类资源与工具,构建面向具体场景的个性化解决方案,兼顾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与市场化服务的增值性。
这一数据驱动型平台,不仅提升了信息透明度与服务效率,更从根本上改变了成果转化的逻辑——从依赖个人经验和人际网络的“经验驱动”,转向基于数据洞察与智能算法的“数智驱动”。
四、结语:迈向高效协同的创新未来
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既需要顶层设计的体制机制创新,也需要前沿技术的深度赋能。未来,高校应主动拥抱数智化浪潮,将智能平台纳入创新战略,推动政策、人才、资本与技术的深度融合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打破“纸变钱”的魔咒,让实验室的智慧结晶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。
发布于:福建省上一篇:800V全域超充+5C极速补能!岚图知音22万起,15分钟续航回血515km_空间_用户_新车
下一篇:没有了


